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4-05 09:04:42编辑:离乡背土网浏览(97)
警讯:中国的超级富豪开始输出资本莫斯说,尽管美国的亿万富翁固执地认为多多益善,并且竭尽全力用中共的方式管理美国政府,中国的超级富豪却抱着这样的想法:一旦大事不好,抓紧时间跑路。
欧元区对全球经济影响力远超过日本,过去22年全球经济可以在日本衰退下保持繁荣,面对欧元区衰退,情况又如何?中国须缩减贫富差距中国又如何?面对欧债危机,去年12月人行开始放松银根。今天的投资者不但未能忘怀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那段日子的损失,面对欧债危机,担心全球经济会否出现二次寻底,因为1932年至1936年美国股市回升四年后,出现二次寻底。
中国政府目前负债率相当于GDP的20%,和其他国家比较可以说是偏低,美国接近100%,日本236%,法国89%。美国、日本及欧洲政府的负债大部分来自福利开支,中国政府的负债是用作基建投资,日后将有回报。如外围情况进一步恶化,则有可能回落到7%左右,无论是7.5%或7%,只会出现软着陆,不会出现类似1990年的日式衰退。其后各国政府亦有类似计划,令全球的金融海啸退潮。但外围环境如此差,令A股今年涨不起来。
问题是欧元区去工业化之路已无法逆转。1980年起美元利率不断下降,令借钱利息负担日渐减少,虽然举债数目越来越大,仍负担得起利息开支。各种分析都是有道理的,全球经济恶化、国内银根紧缩、温州人贪婪了……目前,温州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有关于它的话题仍会继续,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回过头来好好观察一下温州的问题,看看这个问题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里便有一个类似的问题,我们再看一次经济危机的其中一条路线图:从美国的金融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中东和北非的社会危机。所以,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有责任为这个社会机体把把脉,像医生那样,从这一外在的病症判断这个机体是否健康。2011-10-30本文发表在《理财一周报》2011年11月4日,A13版。如果我们将温州债务危机看成是一个特例,那我们可能失去识别它背后隐含的危机密码的机会,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的迟钝和愚蠢而遭受更严重的惩罚。
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判断我们的宏观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发生了八大王事件,经历反复博弈,改革坚冰开始消融。
温州模式在襁褓中便要经受磨难,但那时的温州人勇敢地提着脑袋赚钱,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前者主要是温州本身的问题,而后者可能是整个机体出现了大问题,只是暂时隐而未现。所以,从宏观层面看,温州债务问题告诉我们的是:第二波经济危机的浪潮已经浸染到我们的土地上了。这便是医学中告诉我们的经验:倘若我们假设这个国家是一个完整的身体,那么一个小部位发生了疼痛,病变了,透露出这个机体出现什么问题呢?是温州发生了癌变,还是只生了个疮?这两个病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可是现在,温州病了,而且看起来病得不轻,因为相对其它地方,他们遭遇了金融的困境。不是说市场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免疫力弱,而是体现其高度的敏感性。中国落后的金融体制,掩盖了很多潜在的风险,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银行总在跟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进行博弈。原因无非有几个方面:国际大环境、国内经济环境以及温州本身的问题。
指望中央政府救助地方经济危机,那很快我们就会看到中央缺钱了,陷入财政危机的泥潭,于是导致中央政府权威迅速丧失,等待我们的将是社会危机。这场危机是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萌芽,然后在市场社会中不断蔓延,而且蔓延的先后顺序以及程度与市场化程度成正相关,即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越先出现问题。
中部地区需要的是发展机会的多样性。温州债务危机肇始于中小企业经营艰难,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使得高利贷盛行。
但是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总是相反的,于是中小企业率先支撑不住了,温州和东莞是中小企业集中地区,问题也就集中爆发了。西部地区需要的是发展机会的内生性。道理很简单,我们看,从美国到西欧再到地中海,政府救助经济的成本越来越高,说明社会自我疗伤的能力与市场化水平成正相关。市场经济之所有优于其它经济形态,正在于其能够显现超越人智慧之上的灵敏性,如果人的智慧能够克服自身的这个弱点,计划经济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福利发生了几个变化:一是提供公共福利的主体由多样化的小共同体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全国性的单一福利结构。现在欧洲一些福利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一再表明全球经济危机的结构性问题,即现有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张力,需要重塑社会结构并对制度加以有效变革,才能有效度过这场危机。
而欧洲这些国家已经发生了财政危机,却依然这样去救助,结果只会严重拖累法德两国,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加普遍化和严重化。但是为何他们却依然选择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呢?显然多少迫于无奈,原因就在于这些福利国家政治社会结构已经解体,这些国家只是以行政组织的方式构造了一个依托于财政体系的社会结构体系,所以不救助该国财政,不维持这个政府运行,整个社会体系就会崩溃。
三是公共福利的来源从生产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即公共福利的提供者不再是财富的制造者,这样使得政府所关心的是货币的收入与支出,而不去考虑财富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因为政府的财源主要来自税收,而纳税的主体则是中产阶层,政府却将聚集的财富以近乎平均主义的方式分配给中下层的民众。
但是似乎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未吸取其在近代国家崛起时盛极而衰的教训——因为资本缺乏其结构性基础而导致其国家衰败——加上20世纪福利主义国家政策,使得其社会结构更加失衡。也就是说,若再往深处探寻的话,福利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是由其政治社会结构的解体造成的。
我们注意到,欧洲债务危机也是肇始于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因为中产者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贫困,使得与金融和财政关联度最大的房地产业衰退,引发了连锁反应。所以,民主所催生的福利国家,最大的受害者是中产阶层。我们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欧洲救助这些国家的方式看,我们发现与奥巴马政府救助美国金融危机的方式是一样的,奥巴马政府没有医治好美国经济危机,反而把政府拉入更严重的财政危机。从08年底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已在欧洲蔓延起来,目前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意大利、希腊、爱尔兰与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二是提供公共福利的方式由向民众提供生产劳动的机会转变为保姆式服务。这样的危机,事实上过分放大了民主的劣根性,因此它需要宪政,更需要宪政民主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基础。
比如参选政党为讨好民众以上台执政,向他们许诺更高质量的生活,于是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以换取民众选票,但政党更替频繁导致政治责任普遍流失,执政者往往变得短视。当前媒体中很多评论注意到福利主义的问题,认为其是多数人暴政下的民主的产物。
这样的批评是不无道理的,但是把多数人的暴政理解为劫富济贫则有失偏颇。因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会有继续蔓延的趋势,中国要审慎购买欧债,而应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于自身的社会建设中,特别是促进具有活力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建立以增加实体财富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藏富于民,以减少社会各领域对财政的依赖,从而应对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
财政国家要想良性运行,必须保证有一个高效、透明以及低成本的政府存在,而事实上,从所有已经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来看,其政府在聚集财富以及分配财富的工作上都是低效的,甚至是严重有悖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因有二:一是全球工业生产所创造的财富被大量转化为以房屋和金融为统计方式的虚拟财富上,特别是房地产业,作为消耗性产业,却莫名其妙地占据了各国GDP数据的重要份额,造成了宏观经济繁荣的幻象。欧洲这些国家在工业社会之前,社会福利主要是由贵族以及教会承担的,随着政府规模扩张,政治责任转移到政府身上——以前贵族和教会有一个天然的政治责任就是要对穷人负责,现在这个政治责任转移给政府了,这是民族国家区别于前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政府考虑的是通过征税的方式获取公共支出的财源,而以前的贵族和教会主要通过自身产业来提供福利。
因为穷人基本不纳税,而富人想方设法避税,导致的结果是,在这个国家工作的中产者负担了富人与穷人以及自己的高额的公共福利,所以应该说是劫中济贫富。二是,各国纷纷以各种方式透支未来财富,却又不改变税率以及征税方式,使得未来财富在当下也被计征,导致账面数额可观,而危机早已萌芽,承担福利国家主要税收义务的中产者早已成为被吸血的牺牲品,这就是为何主权债务危机国家首先因为其房地产业衰退有关。
这些国家都是古典西方文明以及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都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很容易导致财政国家或者福利国家的出现,我们注意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强大而高效的行动力拯救了美国经济,但是随着政府集聚财力的增多,政府往往借助对社会财富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权力,扩张自身规模,不断侵蚀社会权力和空间,使社会逐步丧失财富分配的自主性。
二是从法社会学和社会学史的角度看,历史上,希腊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思想来源地,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西班牙是文艺复兴后起之秀,也是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汇区,爱尔兰是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只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形式,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这些国家本身的政治社会结构就是松散的,社会权力和功能不强,一旦政府本身出现危机,那很快就会显现出来,而他们根本无法寄希望于社会的自我疗伤功能,其原本孱弱的社会权力和功能早已被福利主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财政国家政府所侵蚀掉了。2011/9/14 进入专题: 欧债危机 福利主义 。